第272章(2 / 2)
威廉深吸口气,不得不承认,李安的创作理念和自己所寻求的还是有些分歧的。
简单来说,李安想拍的是一部超越性别、没有标签的纯粹的电影,而威廉想要强调性别,并且给电影加上LGBT的标签。
乍一看这点分歧并不算大,毕竟《断背山》讲述的也是同性爱情故事,和LGBT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熟知李安风格的威廉知道,对方非常讲究电影细节,他觉得不大的分歧,李安可能并不这样认为。
李安回答完威廉的问题后,回想了一下,觉得这问题有些奇怪:威尔,为什么你要问这些问题?
最近我遇到了些事,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于是威廉就将自己的想法坦诚相告,他对李安讲述了乔纳森·贝茨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并且直接询问对方能否在电影中增加一些和同性恋历史相关的内容,因为他想借助电影的力量去改善当前社会一些极端的反同情绪。
电影经常反映社会现实和舆论,也能够引导社会及舆论,这在好莱坞并不新鲜。众所周知的是,二战期间美国民众的参军率非常的高,但很少有人知道,民众拥有极大参军热情的原因,最初来自于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的一项实验四十年代,霍夫兰在美国陆军中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利用放映特定的电影片段有效的提高了军人的服从性和爱国热情,证明了电影传播的劝服效果。这项研究结果也促使了美国军方主动和好莱坞合作,战争期间在每间电影院都大量放映爱国题材电影和征兵宣传片,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参军热。
二战时,同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美国和苏联其实有过一段蜜月期,好莱坞也因此拍摄了一些赞美苏联的电影,比如说《莫斯科使团》、《光荣的日子》,但是在二战结束后,杜鲁门主义盛行,加上五十年代麦卡锡主义迫害了太多电影工作者,好莱坞的制片厂们纷纷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苏联威胁论的主题创作,也确实在一代又一代的美国观众心里根植了敌对苏联的种子。
越战失败后,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一度高涨,好莱坞借此拍摄了大量反战电影,结果造成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参军率的直线下滑,引起了军方的不满。美国海军咬咬牙直接投入大笔资金,拉上派拉蒙拍了史上最贵的征兵广告《壮志凌云》电影片名Top Gun其实是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的昵称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当年美国报名参军的人数直接暴增了三分之一,电影影响社会的威力可见一斑。
对于威廉的请求,李安却感到左右为难。
其实这样的请求并不过分,《断背山》的时间线横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正是一段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有太多的素材可以添加到电影中去,不会有太多痕迹,又能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威廉除了主演外,也有着制片人的身份,本来就能对电影提出许多建议。
但是,如果只是在某些电影场景里加些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观众看一两遍电影也可能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威廉不会这么郑重其事的拜托自己。回顾了一下整个剧本的情节,李安几乎有了七八分的肯定:威尔,你是不是想修改剧本,多渲染一下杰克的死亡?
威廉不否认:这样会更有震撼力。
李安沉默了。其实听完威廉的坦白,他完全能理解威廉初衷和想法,但这跟他拍摄电影的初心有些相违背。
《断背山》讲述了两名牛仔恩尼斯和杰克纠缠二十年的漫长爱恋,结局是杰克意外身亡,恩尼斯带着杰克保存的他们初识时穿过的衬衣,独自一人居住在拖车里,用余生来怀念爱人。
剧本里,对于杰克去世的原因,杰克的妻子罗琳说是轮胎事故,恩尼斯下意识的想到了他小时候曾亲眼目睹的,家乡一名男同性恋被几个人残忍的殴打致死的画面。那带给了恩尼斯一生的阴影,也是他恐同且不愿出柜的最大原因。
但其实作者安妮·普劳克斯在书中给出过近乎明确的回答杰克是被人干掉的。杰克的命运印证了恩尼斯心底最深处的恐惧,既悲剧又讽刺,也进一步提高了原著小说的艺术性。
不过在李安对电影的构想里,他把杰克的死设置成了一个谜题,也就是说,他不准备拍摄和杰克死亡有关的具体画面,避免像安妮·普劳克斯在书中描述的那样直白。
为什么?
一个原因是李安的东方审美,使他偏向于含蓄而隐晦的表达,也擅长在电影中留白,制造余韵悠长的美感。另一个原因是直接拍出杰克死亡的场景,等影片上映后必然要引起很多电影之外的讨论,虽然这正是威廉的目的,但李安的亚裔身份,让他很不想将自己的电影和社会敏感话题挂钩,染上政治色彩。
所以虽然李安能够理解威廉,但无论出于私人原因还是为电影考虑,他都不准备答应对方。
抱歉,威尔,我不想这么做。李安摇摇头,拒绝道:我能为同性恋和异性恋搭建一座理解之桥,让他们理解彼此没什么不同,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也不存在差异,或许这能够改变一点大众对同性恋的看法。但是,我不想因为这个目的才去这么做,《断背山》成为不了《费城故事》或《蜘蛛女之吻》那样的直面现实的电影,如果情节变了,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就变了,也违背了我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费城故事》和《蜘蛛女之吻》都是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同性恋电影佳作,也都带有批判现实的意味,前者在艾滋病现世十年时将这个能引起社会恐慌的话题搬上了大荧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蜘蛛女之吻》里则充满了政治暗喻。
李安拒绝的非常彻底,没有留下任何回转的余地。
威廉在心里叹了口气,失望归失望,也没觉得特别气馁,毕竟他也没有把握一定能说服李安。
正想说些什么缓和下气氛,侍应生恰巧将做好的菜品送了过来,上完菜,还没等威廉开口,李安突然兴致勃勃的对比起了Mr.Chow这种已经西化的餐厅和地道中餐厅的区别明星是想要转移话题,而且还转移的略显生硬。
威廉看出李安不想和自己再谈剧本,就顺从对方的意思谈起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不过,在饭局的后半程,每当威廉提起《断背山》,哪怕只是无意说起了其他事情,李安都会露出有些紧张的神色,像是他的心里已经开始对威廉有了防备。
这让威廉也有些无奈,他很想告诉李安,干脆就当自己没有谈过修改剧本的事,只把今天当成一次普通的聚餐好了,但是想必他越是这样说,对方越是不信吧。
事实上,李安的内心确实是很忐忑。
李安不是个说狠话的人,但他这次必须狠话,因为他很担心自己一旦退让,电影的主动权就会丢失。虽然他是导演,但远没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的那个级别,在剧组的地位真的比不上制片人和超级巨星,而威廉刚好双重身份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