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分节阅读 845(2 / 2)
一个人无论是知识体量还是思维方式,都很难达到与整个文明形态相对话的高深层次,但他可以以点带面,将一些将出未出的文明元素催生出来,去扮演一个引领者的形象。
折扇这种日常小物,谈不上是一个文明的核心元素,仅仅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外露。但就连这种外露一点小小特质都为中原人所抵触,背后便折射出来他们对于江表文化的态度。
指掌纳乾坤,方寸自天地,这话像极了沈哲子于后世所知那一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都是一种寄托于虚无的价值标定与愿念期许。
顺势而作导用,给折扇这种文化商品附加以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气质。于是很快的,折扇这一物用便不再是一个随身配用的物件,而是一种自身文化素养的外在表达形式,很快便在河洛地区风靡起来,并向周边关中并黄河以北扩散。
表达欲大概可以归作人的本能之一,折扇的出现用更浅显的意思表达,则不啻于在原本的冠带环珮之外,又给人增加了一个新的签名档。因是得以风靡,声势较之在原本的江表还要大得多。
而这一文化元素的风行,江表作为发源地便站在了潮头,无论是制扇的技艺还是对扇文化的开发都走在了前面。中原人在新的话语场地自然不甘落后,单就沈哲子所知,馨士馆便不乏后入学士制扇成瘾,甚至于因此荒废了讲学。
沈哲子探手拿过沈劲手中那折扇,只见扇骨乃是精铁,而扇面两边分别写着“铁骨引清风”“誓以灭胡潮”。
看到扇面上文字,沈哲子嘴角便抖了抖,心道果然任何流行的元素,都要借以一种类似中二的表达方式,才能得以传播开来。
“这两句铭誓,我已经苦练年余,亲手提笔写上,阿兄觉得是否略有可观”
沈劲行上来,指着那扇面上文字不乏自豪道。
“笔劲锐甚,转折略显干硬,但筋骨挺拔,倒也可列品中上。”
沈哲子随口点评道,他书道虽然不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鉴赏眼光。相反的正因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他如今已经是一个名气不小的书法评论家。这大概是所有没有此类才能的人最后出路,乏于生产,热衷评价。
说话间,兄弟两人便行到中庭厅堂里。桓豁早已经于此等候多时,眼见大将军行入,忙不迭起身见礼。
“桓郎入座吧,毋须多礼。”
沈哲子摆摆手示意桓豁归席,自己便也就势坐了下来,望着并坐一处的沈劲并桓豁,脸上也流露出一些嘉许之色:“潼关近来战况不错,后日集会,台令还要对你们这些少勇着重表彰。”
虽然近年来都以复建为主,周边少有大事发生,但也并不意味着就全无甲戈之事。
河北方面自然不必说,谢艾坐镇于彼处,围绕邺地区域与石赵方面频有互攻,只是双方都有克制,多为局部冲突,少有大规模的阵仗发生。沈牧坐镇泰山郡,经营黄河下游一系列的边防,算是将黄河这一条防线彻底巩固下来。
至于西方的对战,自然主要还是以潼关为主。
去年一场瘟疫虽然令得石生败走,但关中的混乱也并未因此而有平缓,反有越演越烈之势,关中许多大族豪强俱都趁势而起,原本便不甚安分的氐羌也变得异常活跃。而石赵的力量虽然走了一个石生,但还剩下一个郭敬,同样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行台创建以来,也并没有大举出兵关中的计划,主要还是经营潼关防线为主。
石生出走,使得弘农等地出现一个势力真空,行台也是有意将之打造成一个未来西进的缓冲地带,虽然没有建立郡县等实际管制,但也并不容许区域中再出现一股新的武装力量,所以常有出兵梳理。潼关方面将士积功,便多在此。
沈劲与桓豁俱为西线战将,尤其是桓豁,近年来表现可谓勇猛,凡有出战,都有一种不要命的狠劲,小功积大,已经被提为西线军队幢主。
桓豁的这种表现,沈哲子也是多有感触,这大概近似于原本历史上苦命死战洛阳的沈劲。所以随着桓豁积功渐多,沈哲子也略作关照,将原本他父亲因为此前江东动荡而被革除的爵位转封桓豁,当然不可能是原本的二等开国爵,仅仅只是一个万宁亭侯。
讲到战事方面,又不得不提及行台这几年围绕军事进行的改革。眼下除了荆州之外,江北、江东等各地军事上的改革基本已经完成。
行台直领军队共分四军,除原本的胜武军、奋武军,又加扬武军、弘武军。这算是中央军队的一个雏形,四军都是超出常规的大编制,各领五千军众。河洛之间又立六座军府,源源不断为这四军输送新血,作战军队加上六军府预备役,合共五万军众。
至于军府这个构架,沈哲子也并没有照抄北周那种府兵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常规作战部队的补充和预备。
军府掌管地方上的军备、屯田与兵籍,组织乡勇团练并选拔合格兵员,走的是募兵与兵户相结合的路子,眼下仍然还是以兵户为主,毕竟这样的方式对兵源的数额和素质最有保证。
军府并不直接参与作战,主要负责作战任务的还是几个边防大军区,比如枋头、泰山、潼关等几地边防前线。所以这几处的督护将帅职权也都非常大,除了本身常规作战部队之外,每有大规模战事发生,也有提交申请临时都督征集周边军府兵员物资的权力。
这种军事构架,也是集权放权之间的一个妥协,毕竟沈哲子身在河洛,战略环境也不再是早年那种单线突进可以大权独揽。各边防若是全无自主,事事请示,那也就不必打了。
虽然彼此只是寒暄,但桓豁在席中却隐有几分坐立不安的焦灼,似是犹豫不定,过了好一会儿他蓦地从席中翻起跪拜道:“今夜冒昧来见,实有一私请乞告大将军。”
第1160章1155 王教表率
桓豁那种坐立不安、隐有焦躁的样子,沈哲子也都看在眼中,闻言后便笑语道:“既然不是在公,郎子有话不妨直说。你与阿鹤都为挚友,长在庭下出入的后进,与我也不必过分见外。”
大将军越是如此,桓豁神情反而越有纠结,更觉难以启齿,但他从昨夜到现在都没有入眠,思虑诸多才决定要将这一件事做一个了断。
又沉默良久之后,他才开口涩声道:“末将、我我昨夜于城南坊中偶见家兄”
沈哲子听到这话,当即愣了一愣,继而便诧异道:“元子兄已经入洛”
这件事他是真的不知,其实除了早年他对桓温还有另眼以待之外,随着他自己都渐渐成为历史的开创者,这种对于古人的奇异看待便也越来越少,渐渐目作寻常。
往年入都定乱,对于桓温也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人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算桓温最终与自己异途,沈哲子倒也并不感到怎样的失望与忿怨,就算他此前对桓温小作关照,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也就无所谓背叛与否。
如今的他身系重任,更没有精神去关注一个罪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