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79(2 / 2)
这个,来村里的属于城市的游客们的购买力已经完全能够证明了。那怕就是刘大村长自己,喝过侄子的龙鳝血酒,都有种冲动想去买几斤来放家里慢慢品尝,不光是能滋养身体,实在是那个味道,太美了。
刘村长现在早已经不同往日,以前他顶多跟城里的公务员们一样泡杯茶看看报纸,还是去镇里开会从以前的梁镇长现在的梁大书记那里痞回来的不用了的旧报纸,那基本是他唯一的文学读物了。
但现在刘向福那床头可是摆了足足上十本书,什么管理学、特种养殖什么的应有尽有,尤其是上次听刘一流说他要当什么ceo,刘村长立马托人在林区的新华书店带回来本王牌销售员是怎么炼成的,这个所谓的以点带面,用高端带动低端的想法就是从那上面演化而来的,虽然人家上面明明写的是以低端带动高端,但这并不妨碍刘大村长的决定,顺序虽不一样,但意思差不多嘛。
就是,刘村长把董事长和销售员相提并论显然是一种极为亲民的表现,这是准备建设有青峰特色的公司,走自己的路,让刘一流去笑去吧,反正,刘大村长的学习是绝对不会停下脚步的。
刘一流走在村中,先前到处挂着相机闲逛的游客已经不多见了,倒是随处都可以看到村里的大叔大婶们忙着屋前房后的忙碌着。
“王大叔,干嘛呢今天不进山了啊。”刘一流正好碰见老王大叔挑着一但挑子迎面走过来,和平时看他挎着刀背着弓腰间挂着绳子前呼后拥带着几条猎狗进山的打扮完全不同,便好奇的问道。
“呵呵,是一流啊,上山这段时间可没时间去山里了,这不忙着搞菜地的事儿吗再不抓紧时间多弄点儿菜地出来,你婶子每天还不把我给唠叨的烦死。”老王大叔一看是刘一流,停下刚才还急匆匆的步伐,笑眯眯地从腰间拔出他的烟袋锅,拿火柴点着了,美美的吸了一口回答到。
“哦,这样啊,我不见到虎哥回来了吗你咋不让他弄”刘一流呵呵笑道。原来是因为村里要成立蔬菜公司,把种的菜卖到省城里去,大家伙儿是为这个在忙碌,看来积极性都挺高啊。
“别提他了,这个混球去城里了几年,把农村的活儿都忘的差不多了,我让他搞个菜地,他都说搞不好,你说,要他回来有什么用,浪费老子的粮食吗这不,一大早被我赶去村里帮忙盖竹楼去了,村长说一天给三十块钱。”老王大叔听到刘一流这么一问,不由大为愤愤然的回答道,对20好几的儿子现在连农活儿都不会干了很是不满。
刘一流一汗,前世自己少年之时就在外求学,直到在城里工作,这一世同样如此,捉鱼摸虾倒还行,那是儿时在乡间学会的,但你要说这干农活啥的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抽了一口烟喷出浓浓烟雾的老王大叔正奇怪刘一流咋不接腔了,抬眼一看刘一流稍显尴尬的模样,才想起眼前这位全村最有学问的人,要说干农活,恐怕全村最差的。以干农活好坏来论英雄的时代,自从他从城里回来,就已经没了。
老王大叔登时不好意思起来,这不是当着和尚骂秃子吗忙解释道:“一流,我可不是说你啊,大虎那个混球不好好读书,又不会种地,他是两头都不占,你咋说还占了一头不是”
刘一流有些无语,您这还不如不解释呢,敢情我就属于两头占了一头的半调子货啊。
第548章 大熊来打工
半调子刘一流就是为自己着想也必须得让老王大叔把对他儿子的怨念消除掉,否则,总顶着半调子的头衔的刘一流总会觉得有种蛋蛋的忧桑。
当下,就把现在干农活已经不是目前村里最急需的专业给老王大叔一一说明,说青峰村正在像服务型农业、特色农业转型,以后新产业有新要求,村里会组织村民们进行培训的。
老王大叔这才吐出一口闷气,原来儿子还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回来还是有作用的,不过等他想通此点儿不仅又有些郁闷了,那不是说以前他的懂的那些都没用了吗
刘一流拍拍头有种无语问苍天的痛楚,这解释起来还没完没来了,但咋说也不能让已经快迈入花甲之年的大叔失落,只得继续忽悠,跟他说村里的特色农业再新型,也需要他们这样种庄家的好手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他们这些老庄家把式也是青峰村最需要的。
刘一流那是什么人,他前世在讲台上锻炼十五年,也许没别的本领,但这不带喘气口若悬河各种高大上忽悠二个小时却是再正常不过了,甭说老王大叔这样的老农,就是那群号被70后80后封为逆天脑残的90后们,也要被他说的不知东南西北心里只知道梦想最珍贵,玩乐什么的是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更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们的期望。
好吧,扯的有点儿远了,再扯回来,老王大叔从刘一流嘴中才发现原来自己不仅还有用,而且还是中坚力量,并没有被刘一流口中所描述的新农村所淘汰。
他这会儿脸上又出现几分笑容,自己有用武之地,儿子也不是说回了农村就是个废物,还能有比这更让他高兴的吗
刘一流又简单的问了下老王大叔家里菜园子的情况,这才知道这次说一斤蔬菜一块的价钱可把大家伙儿刺激的不轻。现在他还不知道别人家啥情况,但自从消息一出来,老王大叔围绕着菜园子周围,又开辟出一亩地大小的新菜地,就这还不满足,把菜园旁边属于自家的柴火山又给除草开荒,又整了大半亩地出来。
据老王大叔了解,他这合计两亩多地的菜园子在村里还只能算得上个中等,还有人家全家八口齐上阵,硬是在自己那座小山上就平了一二亩多地的菜园,都摩拳擦掌等着蔬菜大规模上市。
刘一流告别还要继续忙碌的老王大叔,心里盘算开来,青峰村和白云村都不大,合起来也就百把户人家,山里的地本身都不多,而且大部分还都是旱地,只能种种苞谷玉米啥的,每家每天最多也就能出几十斤菜,如果只是初期,这几千斤的供应量应该还能支持,要是打出了名头,这点儿菜估计用不着一个小时,就能被购买一空。
看来,还有必要拉更多的村子进来才成,反正这大山里用的都是同一水源,土质也差不多,种菜方法基本一致,产出蔬菜的品质自然也相同。
自然,自家的那些不符合常理的又另当别论了,反正从水源到土质以及种子,老教授们研究了许久也没得出个子丑寅卯,只能归结于也许是这水或者是土壤里有现代科学检测不出